51吃瓜网

四川首富,影视界黑马,余额371.07元…

四川首富,影视界黑马,余额371.07元…

四川首富,影视界黑马,余额371.07元…

刚刚过去的四月,有人欢喜有人愁。

无人在意的角落,一则“四川前首富宣告破产”的话题悄然登上热搜。

与消息一同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的,还有曾经的A股影娱巨头——

印纪传媒。

在“内娱弄潮儿”印纪传媒身上,有很多吸引人眼球的标签。

美女董事长,神秘实控人,影视黑马,第一家和漫威合作的中国公司,《钢铁侠》《长安十二时辰》《建国大业》等影视作品背后投资方——

无处关键词加持下,印纪传媒市值一度高达490亿元。

然而昔日无限风光,来得快去得更快,多年后人们再度得到它的消息时,已宣告破产的印纪传媒,银行账户余额仅有371.07元。

印纪传媒究竟何以踏上影娱风口,又为何如此狼狈收场?

在更多人的印象中,印纪传媒的“影娱巨头”神话,和其身价百亿的“四川首富”肖文革紧密相关。

进军影视赛道之前,印纪传媒的前身是DMG传媒,一家广告公司。

图源:华西都市报

1993年,DMG传媒由吴冰、丹 · 密茨创办,主要业务包括广告制作、品牌营销等。

肖文革则于1997年加入,三人也被称为业内的“铁三角”。

据相关资料,三位创始人履历都颇为精彩。

来自美国的纸片人丹·密茨是一名“中国通”,被评是“最有中国特点”的纽约客,1992年和妻子吴冰回中国注册了广告公司。

吴冰曾获得全国女子体操全能冠军,之后凭借演艺圈的朋友资源,从武打替身开始,逐渐涉猎影视领域。

图源:央视网

而肖文革,丹·密茨曾这样介绍他:“来自军人家庭,曾经在政府部门和部队工作过,对于人际关系非常在行。”

不过这样一个铁三角组合,最初并没有选择电影行业。

原因是当时的市场机会不够乐观,宁可不做先锋,也坚决不做先烈。

当年的铁三角/图源:中国网

倒是在广告领域,三人做得风生水起。

客户涉及嘉陵摩托、宝马、奥迪、耐克、NBA等大品牌,作品曾获美国Summit广告奖、戛纳广告金奖等多项奖项和提名。

数据显示,直到2014年上市前,印纪传媒的主要业务仍然是广告业务,其中汽车行业的广告业务占比近7成。

转机发生在2008年,电影市场大爆发。

这一年中国故事片产量达到406部,步入世界电影生产大国行列;全年电影综合效益达到84.3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赶上时代的风口,加上铁三角加持,印纪传媒投身影娱行业,转年就迎来了“开门红”。

一部《建国大业》横空出世,口碑票房双丰收之外,有人称这部作品是“近代主旋律作品第一次市场与商业化的标志”。

4.5亿票房收入成了当年冠军,作为这部电影的投资人,印纪传媒赚得盆满钵满。

从此开始,靠着出色的人脉链接能力以及营销合作业务资源,印纪传媒开始了在影视行业的“开挂人生”。

《建国大业》中肖文革扮演的何应钦/图源:剧照

同时,印纪传媒还不仅仅满足于国内影娱业务。

2013年,印纪传媒又放了个大招,与漫威《钢铁侠3》达成合作,成为首家与漫威合作出品电影的中国公司。

参与前期策划剧本开发、投资、拍摄制作、电影宣传、发行等。

通过在《钢铁侠》的拍摄中融入中国元素等动作,印纪传媒创造了多个“第一次”,在业内名声大噪。

其中,影视及衍生业务收入一度由占营业收入由2012年的3.42%,暴涨至17.75%。

有网友调侃“拳打光线,脚踢华谊”,印纪传媒的战绩和数据都做得相当漂亮。

在国内,印纪传媒参与的影片包括《建国大业》《无人区》《杜拉拉升职记》等,几乎都是现象级作品;

海外电影方面,投资出品的影片《暮光之城》《生化危机:战神再生》《环形使者》《钢铁侠3》等火爆一时。

多年后再看,这部电影未尝不是广告植入界的“万恶之始”/图源:《纽约人在北京——专访DMG CEO丹·密茨》

一路高歌猛进,印纪传媒并不满足。2014年,印纪传媒通过借壳高金食品上市。

当时也不乏人质疑一家影娱公司,为何借以生猪屠宰、加工、冷冻、销售为主营业务的食品公司上市?

通常企业并购重组,要么是强强联手,要么是主业遭遇到瓶颈,高金食品属于后者。

当时高金主营业务遭遇市场突变,而房地产开发等业务裹足不前,急需“输血”。

“高金食品以经评估的整体资产6.5亿元,置换股值60亿元的印纪传媒资产,其差额部分向印纪传媒发行股票购买的重大资产重组,成功让渡上市公司壳资源。”

高金“退市”,印纪传媒借壳上市。

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三赢”的结果,高金以退为进,补充了遂宁当地产业空白,印纪则再进一步。

作为重要的并购条件之一,高金食品提出印纪传媒“必须留遂”。/图源:遂宁市人民政府

之后五个月,印纪传媒的股价从9.8涨到了44元,实现“一夜暴富”——

市值高达490亿元,号称“A股唯一全球高概念娱乐品牌IP操盘手”;最大股东肖文革身价飙升至350亿。

当时这匹黑马却刷新了无数人的预期,人们以为神话还会继续,然而印纪传媒的跌落又来得猝不及防。

影视界关于印纪传媒的辉煌纪录,停留在其投资的《长安十二时辰》。

可惜,彼时的印纪传媒,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这份新的成果,就已经开始失速下坠。

图源:新浪电影

借壳时,印纪传媒曾承诺:2014年到2016年度,公司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30亿元、5.58亿元和7.19亿元,承诺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90亿元、5.01亿元和6.50亿元。

上市后的三年里,印纪传媒的确做到了承诺的业绩。

“2014年到2016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36亿元、5.74亿元、7.31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95亿元、5.05亿元、6.76亿元。”

每一项都不多不少,刚刚好。

但看似美好的表现背后,危机潜伏已久,以公司“坏账”情况为例,应收账款一度占了流动资产的54%。

图源:中国质量新闻

到了2017年,印纪传媒净利润为7.69亿元,扣非净利润为7.17亿元,业绩增幅远不如前三年。

后来有消息,印纪传媒曝光的20亿减值明细中,牵出了金立通信1.86亿欠款,而2018年5月金立破产/图源财联社

投身影娱行业10年后,2018年印纪传媒实现营收3.62亿元,同比减少83.44%,净利润为-20.06亿元。

对此,印纪传媒解释:因为收入下滑及计提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导致。

图源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

团队波动也在加剧,据统计,2018年印纪传媒人员流失率超过60%,高管接连离职。

现金流紧张,难以招聘新团队;因为没有员工,连终止上市风险提示公告都没人写。

2019年4月印纪传媒办公室/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9年,印纪传媒成为首个“戴帽”的影视A股,简称由“印纪传媒”变更为“ST印纪”。

之后于同年10月10日,被深交所终止上市。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为0.55元/股,相较巅峰时期的26.7元/股,跌去了97.9%。

“戴帽”指股票持续的亏损而被特别处理/图源:新浪财经

印纪传媒的崩塌,为何来得如此猛烈?

曾在印纪传媒内部做投融资相关业务的人士透露,印纪传媒参与出品的知名大片,均为参投,不是自己团队创作。

“引进片上即使对电影不够专业也没关系,只要在好莱坞有点关系就可以买到版权。”

但随着“引进片不好做了,只能自己去拍”,印纪传媒的短板愈发明显——没有绑定一些好的电影主创团队,也不是很懂相关业务。

同时一位与印纪传媒合作的人士曾表示,这家公司管理混乱、内部人事关系复杂。

如美国公司和国内公司都由丹·密茨当CEO,但中国这边的事务,丹·密茨做决定时需要肖文革和吴冰同意,很容易意见不一。

不过和内部管理体系相比,印纪传媒倒下,还有至关重要的因素:资本泡沫破灭后,股东套现离场。

市场狂热时,公司为了争取业绩,高价收购资产,推高股价;之后高价收购的资产出现亏损,公司也就容易走向破产。

与此同时,股东的套现离场,无疑加速印纪传媒的瓦解崩塌。

2019年印纪传媒展示柜摆放着吴冰作为封面人物的杂志/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8年有消息传来,肖文革疯狂套现,累积金额超40亿元。

印纪传媒停牌前,肖文革通过股权转让套现13.61亿,印纪传媒股价持续下挫,最终被迫停牌。

“传媒第一股”风光不再,肖文革因躲避债务成了失信被执行人,2018年后再未出现在公开场合。铁三角中的另外两位则身在国外,再无消息。

大厦轰然倒塌后,只留一地废墟。

图源:爱企查

印纪传媒倒下的2018年,也是影视行业“水深火热”的阶段。

2014年至2016年,影视行业高速发展时期,多家影视公司上市,不断通过并购收割红利,实现数十倍收购溢价。

2018年前后,行业累积的问题逐渐爆发。

票房作假、天价片酬等乱象逐渐涌出,电影行业陷入一片舆论声讨。

资本遇冷、对赌期结束后业绩全面下滑、市值直线下跌、商誉爆雷、资金链断裂……影视公司问题频出。

2017年年底,证监会公布第十七届发审委对当日三家公司IPO审核的结果显示,三家公司的IPO申请均被否决。这是第一届发审委成立以来,第一次单日IPO审核“零通过”。

上市变得艰难,退市却接踵而至。据统计,2019年至2023年,退市的文化传媒娱乐上市公司多达25家。

图源新元新文旅研究院

印纪传媒的破产,究竟是资本的游戏,还是“影视寒冬”下时代的眼泪?

有人曾对退市影视公司的败局进行总结,并总结原因。

“商业模式脆弱,业务持续性差,主营业务收入快速下滑;盲目并购,资产质量不佳,收购导致资产大幅度减值,业绩连续亏损;公司创始人和大股东将上市公司当作套现工具,缺少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万达电影、光线传媒、中国电影为首的龙头企业实现大比例扭亏,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北京文化等影企则未能扭转业绩颓势。/图源:钛媒体

到如今首富的传说归于幻影,有人加速向上,也有人感受到了更猛烈的风浪。

回望当年知名的影视公司,10家公司中,有5家或退市,或将退市,最后成了“老赖”……

中南集团破产后两次皆流拍,慈文传媒易主,华谊致信员工提到2019年是华谊兄弟创业以来最艰难的一年。

但与此同时,短视频、短剧杀出重围,营销发行手段层出不穷。有人说影视公司频频退市背后,是影视行业正处于调整期。

“这是一个挤出泡沫的过程,将真正想做作品的人沉淀下来。”

时代的眼泪总让人唏嘘不已,但新的时代总会到来。至少无论何时,人们始终都会这样期待着。

[1]“铁三角”创始人离心,跨界影视剧遇坎《长安十二时辰》火热难救印纪传媒困境.中国经营报

[2] 长安十二时辰火热难救印纪传媒:创始人离心 跨界遇坎.新浪财经

[3] 狂欢后的废墟:影视上市公司的退市之路.新元新文旅研究院

[4] 影业复苏冰火两重天的2023:新老影企加速洗牌.钛媒体APP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娱乐圈大瓜揭秘:51cg今日最新鲜事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