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吃瓜网

为何“坏保姆”总是出现?背后原因居然是那样……

为何“坏保姆”总是出现?背后原因居然是那样……

保姆是提供家务服务的主要人员,是家政行业中不可缺少的存在。这个职业非常特殊,既是外来陌生人,又要融入一个家庭,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

这个职业在今天面临着很多问题,保姆个人权益的保障、保姆工伤责任、保姆的职业水平、保姆的社会地位等等。

这样的生存困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关注,这种关注度的缺失与保姆在媒体中缺乏正面报道和话语权的缺失有很大关联。

1、负面信息占比高

“人在家中坐,两根金条莫名消失?钟点工:临时起意”这是发生在12月6日长沙望城的一则新闻,又是一起保姆盗窃案。

为什么说“又”呢?时间往前推,11月30日上海长宁,一保姆趁雇主不备,偷走其一盒价值30万元的首饰。

如果视野再放广一点,12月2日福州育儿嫂粗暴带娃、6月30日,江西分宜保姆虐婴、重庆一保姆阿姨损坏家具、11月8日西安某月子中心粗暴对待婴儿……

这些新闻理应被报道出来,给更多的人提个醒。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负面新闻的曝光,也能倒逼行业进步,这是一种舆论层面的监督。

但一个人、一个行业一直处于负面状态,久而久之,也会被压抑在谷底。长期的负面信息会塑造人的思维,当我们看到保姆,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是“脏、乱、差”,这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该行业。

“无负面、不新闻”。很多人一看见负面热点就跟打了鸡血一样,立马从沙发上弹了起来,无非是为了吃口瓜和“10万+”。

如果现在去搜索保姆行业相关的新闻,即便你没有长期关注过也不难发现,除了负面新闻,几乎很难找到正面描述。这是有数据可证的。

广西大学学者李妍从154篇样本中分析总结出这样的观点:保姆违法犯罪的议题占据总数的42.21%,其次是家政用工问题,占20.13%;从消息来源上,雇主是主导,占据了64.94%;报道的媒体以地方都市报为主,占到59.74%。

为什么有关保姆的新闻叙述总是处于负面状态?你可以说保姆是去上班的,不是行善,所以没有那么多正能量的消息,那是不是也可以说保姆是去上班的,又不是作恶,哪来那么多负面消息?从数据看,大部分消息源是雇主,这对保姆而言是否公平?都市媒体喜欢追逐流量,保姆的话语权又该如何追回?

3、媒体“投其所好”

诚然,当前保姆行业的整体素质偏低,数据显示,3000万家政服务人员中约90%人员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根据一项调查报告,在受访的家政从业人员中,85%年龄在45岁以上,87%学历在初中水平或以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更多的负面信息也不难理解。

不过要知道,事在人为,关于保姆的新闻如何建构关键在于各个媒体平台的把关人。只是有一个前提: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大众往往更青睐负面消息,因此媒体报道负面新闻总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度。

这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那就是保姆素质低导致负面消息多,媒体更多地报道负面消息会带来更深刻的偏见,偏见会让人们避开这个行业,而剩下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素质是怎样的呢……

这种长期的整体叙事处于一种负面状态和”他者化”的状况(“他者”是被考察的对象,是没有话语权的)使得保姆在媒介话语中形成了缺乏个人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的刻板印象。长此以往,显然会阻碍保姆这个职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对于这种负面叙事状态,美国学者班尼特曾忧心忡忡地指出,“现在我们的新闻,只报道校园枪击事件,不报道学校;只报道火车撞车事故,而不报道交通;只报道地方政治家的丑闻,而不报道选举本身;只报道最近的谋杀案,不报道正在下降的犯罪率”。

“习惯性质疑”让保姆在新闻构建中总是呈现出负面结果向的报道。某一方面的负面消息过多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框架,即“我不在乎你怎么做的,但我知道你做错了”。

仍记得此前,一则关于雇主9个月辞退7个家政保姆的新闻诠释了这个观点,这篇新闻的标题是:9个月辞退7个家政阿姨,月薪6500却不会做家务,雇主:都是我们烧饭给她吃。

这个标题明显偏向雇主,本身具有诱导性,因为此标题就是雇主单方面的原话。并且整篇报道也并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结果,无非是各有各的说辞和一些模棱两可的采访文字。仿佛看了一出“罗生门”。

3、在媒体叙述中保姆商品属性更大

据《家政服务行业报告》,家政行业缺口达3000万,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与较低的行业门槛相互碰撞,在这样的情况下保姆的商品属性被进一步增大,其作为个体的存在,所面临的问题很难获得关注。

迫切的市场需求犹如一个大漩涡,关注的重点往往被这个漩涡吸引过去。保姆无法抵御这种引力,作为被交易的一方,要做的是满足市场要求即一是要有足够的技能;二是能满足雇主的需求。

一旦无法满足这些,保姆就是不合格的“产品”,价值降低甚至被淘汰。最后所呈现在屏幕上的大多是家政人才紧缺、家政行业素质偏低、平均年龄大、家政年轻化趋势等这类关键词所代表的新闻。

近期的一篇报道——《春节期间家政员留沪率将超65%,138家家政公司“托底” 》。若只看标题这篇文章似乎是有关家政工去留问题的报道,然而在这篇报道的叙事中,家政工依然处于一个“他者”状态,发言权掌握在家政公司和客户口中。

例如文中 ,“客户表示非常理解并愿意接受服务人员休息日加班”、“经广大家政企业的共同努力,春节期间家政员留沪率超65%,其中养老类家政员留沪率超80%”。

全篇看下来,没有关于家政员工的直接描述,“客户理解”、“企业努力”才是重点。没有人真正清楚员工自己的想法。作为市场交易的产品,人的个体性质在这一刻是被抹去了的。

传播学者崔宝国说,“媒介是条鱼”,他处于一个鲜活的“生物圈”,其传播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积极互动。家政很重要,既吸纳就业,又能缓解人口结构的带来的矛盾。

当前,保姆或者家政整个行业正处于一个上升期,大到国家政策开路,小到市县各种举措助力,上下都在努力推动这个行业向前进步。家政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媒体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媒体对于这个社会,有责任传播正能量,没有人总愿意活在阴霾中。保姆作为外来的陌生人,处于弱势地位,我们应该摆脱“坏保姆”的惯性思维,并且给予这类群体更多的表达空间。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克林姆林宫确认,印度总理莫迪7月8日访问俄罗斯晤普京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