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引導網際網路媒體將社會正能量轉變成“大流量”
30年來,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已經成為輿論鬥爭的主戰場。
讓黨的聲音成為網路空間最強音,需要清醒認知、前瞻佈局,也需要有效的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媒體傳播體繫建設,提出一繫列重大論斷,作出一繫列重要部署。
2020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會議強調,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繫,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無論媒體形態如何演變,優質內容永遠是輿論場上的“硬通貨”。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始終是以內容為根基。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併發錶重要講話。
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沿著總書記指明的路徑,網路媒體積極運用AR、VR、H5、移動直播、動新聞、短視訊、Vlog等內容產品形式和手段,推出大批融合精品、爆款產品,以新語態闡釋新思想,弘揚主流價值。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推出的《軍裝照》《中國一分鐘》《新仟裏江山圖》等,成為大家愛不釋手的融媒體產品;新華社推出的話語創新專欄“仟筆樓”,湧現了一繫列刷屏之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深入推進“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傳播,全力打造充滿創新、渾身創意、滿目驚喜的新媒體新平臺,央視新聞《時政新聞眼》《主播說聯播》,央視網《央視快評》《天天學習》,央廣網《習聲回響》,國際在線《講習所》等一大批總臺新媒體時政品牌,以網際網路思維持續創新文宣闡釋的方式方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網際網路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從“紙與筆”“鉛與火”到“光與電”“數與網”,把握機遇、應對挑戰是媒體發展的必由之路。
對此,總書記悉心叮囑:“要重視技術創新,在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上做文章,用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使正面文宣的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用戶黏性不斷增強。”
近年來,5G、大數據、雲計算、全息投影、增強現實、人工智慧、元宇宙等新技術不斷湧現,助推網路媒體創新傳播。
圖片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中國網路視聽大會的展區,將5G、AI等網路視訊新技術作為展示重點。
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媒體雲IT基礎資源支撐平臺、新聞一體化雲制作平臺、大數據平臺等技術支撐體繫,建立起電視及新媒體數據採集和分析平臺,構建了一鍵多發、載體多樣、通路豐富、覆蓋廣泛的全媒體傳播矩陣;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在全國率先建成“全媒體內容生產技術支撐平臺”,獲得了國內新聞技術領域最高榮譽——“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無論是古早媒體還是網路等新興媒體,管理工作都至關重要。做好新時代網路媒體的管理工作,是順應信息化變革的必然要求。
總書記明確要求“依法加強新興媒體管理”“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確保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嚮推進”。
體制機制創新是網路媒體發展的強勁動力,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則是網路媒體行穩致遠的關鍵一招。
無論是照搬古早管理模式,還是依靠單一管理手段,都無法適配網路媒體的發展要求。只有發揮各方作用、運用多種手段,才能創新提升網路媒體的綜合管理能力。
近年來,許多融媒體中心根據自身特點出臺了管理辦法、內容把關制度、評估督查制度、工作流程規範,量身定做新的體制機制。其中,採編流程融合創新、組織架構一體化、內容生產體繫和傳播鏈條建設位列體制機制創新前三位。
《求是》成立專門負責新媒體業務的全媒體發展中心,對社內7家直屬媒體進行企業化改革,率先完成了黨刊發展體繫的革新;安徽省望江縣融媒體中心創新媒體部室機構設定,將古早媒體劃分科室的邏輯改為按照功能劃分,傾力打造“中央廚房”全媒體集中指揮、高效協調的工作機制;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從調整組織架構入手,重新梳理和優化重組編採發流程,形成了“一次採集、多種產品、多媒體傳播”的工作格局……
此外,基於專業化、垂直化的用戶細分市場,設立工作室等內容生產單元,推動生產流程再造,也成為網路媒體的管理創新之舉。
徵程萬裏風正勁,凝心聚力譜新篇。聚焦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繫、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戰略目標,中國網路媒體即將相約春城昆明,圍繞持續構建主流輿論強大動能,推動形成良好網路生態等主題集思廣益、各抒己見,以更加昂揚的主旋律,擔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媒體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