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沙丘沙虫”遇上“行星发动机”
正在热映的《沙丘2》,构筑起遥远、神秘,充满沙漠、政治斗争和异星文明的世界;被誉为中国式科幻电影里程碑的《流浪地球》系列,讲述人类带着地球家园跨越星际“流浪”的故事。
近日,两部作品的导演——《沙丘》系列电影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和《流浪地球》系列导演在中国会面交流。
两位科幻电影的代表人物似乎有着惺惺相惜的投契感,聊起了“滴滴沙虫”,分享对彼此作品的理解,也坦言科幻作品影视改编的难题。长达一个小时的“梦幻联动”,这是一场跨越宇宙的对谈。
01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电影?
对谈开始不久,两位导演就回应了这个“灵魂追问”。
科幻是充满未来感的。人们借由各式的科幻作品驰骋想象力,窥见新的族群、新的文明织就的世界图景。而在两位导演的回答中,我们能看到科幻的更厚重的现实指向。
维伦纽瓦提到,自己在构想如何构建奇幻世界时,最终呈现的灵感来源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沙漠。被网友反复玩梗的“滴滴沙虫”,这个有趣的科幻意象来自于自然界,维伦纽瓦告诉大家,自己为此观察、寻找了许多种动物。
电影《沙丘2》剧照,图源 豆瓣电影
科幻作品和现实生活有很多连接,它背后的现实意义也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沙丘》系列电影里,浩瀚又危险的沙漠星球、蛊惑人心的迷幻香料,其实重点不完全是这些,还有对特定环境下人类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刻画。那个世界其实和我们相距不远,它同样充满了贪婪争斗、宗教狂热和权力的游戏。
与之类似,《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一边映射着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科技进步,也探讨着日益严峻的地球环境问题和极端时代中的复杂人性。
“通过想象和科幻的载体,我们是可以‘打通时间’的。”郭帆说。一头是反思当下,另一头,则是通过科幻电影的想象创造未来。
或许每个人在看流浪地球的时候都忍不住想象,自己如果乘坐太空电梯将去往哪个星球,在那里又会有怎样的奇遇?
奇幻元素和未知世界总能轻易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很多时候,好奇心会演变为尝试、探索的勇气和创造力。正如维伦纽瓦所说,“科幻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思考和探索人类未来的方式。”这种思考和探索,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流浪地球2》剧照,图源 豆瓣电影
02
在更微观的层面上,科幻电影能让我们“换个视角看问题”。
郭帆举了个例子,《流浪地球2》电影中一幕经典画面——李雪健老师向身旁的人展示宇宙中“一个小白点”的照片。
这是人造探测器“旅行者”1号飞向太阳系边缘的过程中拍摄的一组太阳系“全家福”。照片中的那个小白点就是地球,仅占据照片的0.12像素。对浩瀚宇宙来讲,它只是一颗孤独的“谷粒”,而对我们而言,却是承载全人类的家园。
“当我们以科幻的视角看待世界,就会变得谦虚。”郭帆说,这是一种新的眼界。科幻电影可以帮助我们用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视角看待人类自己、看待世界。
当我们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人类之间的争斗、冲突在面临更宏阔的宇宙问题时也是微不足道的。
银河系,图源 视觉中国
郭帆提到,有一次自己和《流浪地球》特效指导徐建老师同游新西兰,偶然间看到了天、星空、银河。“或许离我们几百、上千光年也有文明存在。我们这个地球能够给它们传递什么信息呢?”他开始认真思考,希望地球能够传递出美好的、带有希望的信息,不管时隔多少光年,当另外一个文明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保持这个状态。
这一想法也是《流浪地球》在影片中想传达的,灾难面前,我们更应该彼此珍惜、团结,追寻着我们共同的目标与美好。而这些通过电影这样跨文化的艺术形式呈现,不知不觉中,观影的人们来到了同一个象限。
03
这几年,中国正经历着一股科幻热潮。
2019年春节,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已经习惯科幻电影这个类型只属于西方的人们第一次看到属于中国的科幻故事。
2020年,科幻文学愈发火热,数据显示从事科幻网文的创作者相比2016年增长了189%。
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科幻馆举办。会上,第81届雨果奖获奖名单揭晓,非科幻作家职业出身的海漄凭借作品《时空画师》荣获最佳短中篇小说,时隔7年,中国作家再次获得科幻小说届的至高殊荣“雨果奖”。海漄在采访中说,自己从小到大都爱好科幻小说,他小时候经常去新华书店,在那里,《海底两万里》《珊瑚岛上的死光》等科幻作品,让他的思维与想象力穿越了现实的界限。
《时空画师》书封,图源 豆瓣读书
过去是文本、书籍,现在是电影,之后可以是更多形式的载体,科幻以不同的介质,在热土种下种子。
就在今年年初,由郭帆导演工作室主办的科幻电影训练营成功开营。30位学员将接受30天封闭培训,包吃包住,全免费。郭帆说,编剧只是科幻电影训练营的第一期,以后还会按导演、美术这样的分工一期期办下去。他给训练营起名“小苔藓工程”,他说“苔藓不起眼,却是数亿年前植物踏足陆地的拓荒者。”
这一片小土壤,正在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酝酿着更显著的气候